top of page

​半世書香

--探訪二手書店新亞

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  • Twitter Social Icon
  • Google+ Social Icon
  • YouTube Social  Icon
  • Pinterest Social Icon
  • Instagram Social Icon

梁文道:走進新亞書店

​新亞圖書拍賣會預告

初遇新亞

November 28, 2016

        酒香不怕巷子深,走進書店,大約80平米的空間裏擺滿了各種書籍,連過道都是從密密的書籍中擠出來的。幾十年的舊書層層疊疊,隨意翻開壹本,仿佛觸碰到歷史壹般,瞬間完成一段心領神會的對話。

        這個1968年開設的書店,迄今已走過近50年歷程。從旺角洗衣街上的地面門店,再到旁邊街道的3樓,現在則是在好望角大廈的16樓。

拍賣中心

November 28, 2016

        就在隔壁,是新亞書店的拍賣中心,專門存放壹定年紀的古本。於2009年開始做舊書拍賣生意,2010年曾以91000港元成交了壹系列羅曼羅蘭的手稿。

        目前,書店的拍賣由明標和暗標兩種方式組成,明標是公開競價。而暗標則是客人寫自己願意出的價格,價高者得。就在上個月的15-16日,新亞書店完成了它的第二十屆舊書字畫拍賣會。

書店老闆——蘇賡哲

November 28, 2016

        在西洋菜街、洗衣街以及各種數不清的街名中迷路了無數次後,我們見到了穿著一身黑色棉麻對襟衫的古稀老人——新亞書店的老闆——蘇賡哲先生。

        先生為人友善,說話慢條斯理,有種出塵的文人氣質。曾任珠海書院文史系副教授的他自小愛書,自言 雅好六朝人物和晚唐詩歌。除好書以外,也寫書,迄今還在《明報》海外版撰寫專欄,空閒時間亦會在大氣電波中與一眾友人談天說地。

“人沒有理想就如同一條鹹魚”

November 28, 2016

        “香港只是通俗文化發達,比較高端的精緻文化是不行的”,已經七十歲的蘇先生,一直希望著自己的城市能有像東京、倫敦、巴黎那樣遍佈一條街的舊書店。他認為,“看一個城市的文化發不發達是看它舊書店多不多”。

        或多或少,抱著這樣的想法,五十多年前,蘇先生將開書店寫在了他最顯眼的人生履歷上,一輩子與書為伴。“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,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呢?”他熟練的引用起周星馳電影裡出現的一句對白,“作為一個文化人,應該是有理想的,序言書店、田園書店的老闆應該都有他們的政治理想,不是單純的想靠賣書賺錢過日子”。

遇書即緣

January 01, 2020

        在蘇先生眼裡,做這一行最困難的不是租金而是書的來源。因為賣的是從四處搜羅來的舊書,不是付出了努力就能找到的。

        他更喜歡用緣分來形容自己與書的關係。靠著這份運氣,他前後轉手了多部珍貴藏本——出版於清朝、用蘇州話寫就的《聖經》舊約,留有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筆跡的耶魯大學畢業同學錄,更有美國旅傳教士送給慈禧太后60歲大壽的賀禮——印刷量很少的《聖經》。

        同樣,買書人也靠著緣分在新亞書店和驚喜不期而遇。在他的記憶中,五十年來,從未有一個特地來找某一本書的客人成功過。客人們往往也十分享受這種翻翻找找的樂趣,往往把自己浸在店裡很久才心滿意足的離開。

守書老嫗

November 27, 2016

        在書店裏,妳總能見到壹個白髮蒼蒼、卻精神矍鑠的老奶奶,戴著眼鏡,坐在一張木製舊書桌前,用筆在自己的小本上做記錄;時而起身,緩緩走向過道,慢慢彎下身軀整理書籍。雖然老奶奶耳朵已經不太能聽見,但卻從未在書店中缺席。

        她便是書店老板的媽媽,今年已經91歲。 在蘇先生不在港的20年間,一直是她守著這家店,延續著自己的事業。雖然她年輕時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,但對書本卻有一種天然的熱愛,並且從始至終都用默默的堅守支持著自己孩子的決定。

        書店經常有暗標拍賣活動,700多個項目,每個項目100多位客人,從比較價格到選擇最後的中標者一系列工作都由母親一人完成。有人說,用excel就能完成的事何必讓老人如此費心,但蘇先生卻總是笑著回答:“有事讓她做,有人讓她罵,老人身體才會好。”

閩南語的故事

November 27, 2016

        “一個人起碼應該要懂得感恩”,蘇先生特別不喜歡把“不開書店可能已經發達很久了”的話掛在嘴邊。在他看來書店不僅養活了自己,更是讓自己結識了許多好友。

        蘇先生一家聰他9歲時從閩南遷來香港,家人之間對話還會習慣性的說起家鄉話。幾十年前的一天,蘇先生剛從外面返回店裡,便聽到媽媽著急的用閩南語抱怨道:“不好啦,有個神經病把我們的書都搬到地上了。”沒曾想,母親口中的神經病,轉過頭用閩南話說,“我不是神經病,我是要買這些書的”。

        這位客人叫做沈宣仁,曾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的院長,2004年離世。祖籍廣州的沈宣仁,因為在閩南人眾多的菲律賓長大,也就學會了閩南語。蘇先生與之的朋友情誼也從那時開始。

傳承

November 27, 2016

        “書店關門是很正常,不關門才是奇蹟”,面對日益高昂的租金,蘇老先生給我們算了一筆賬,如果平均一天賣1000塊的書,一個月只有三萬塊的收入,除去兩萬的租金和店員工資的一萬塊,還沒算上買書的成本就已經入不敷出了。

        1968年剛開店時,600塊月租就能在洗衣機的樓下租下一整間舖面,但是隨著租金越漲越高,新亞書店不得不從洗衣街的閣樓搬到二樓,再到三樓,然後搬來西洋菜街。“當我們離開的時候那裡的租金已經10萬塊了”,蘇先生無奈地說到。

        “如果我不在了,這個書店恐怕也做不下去了”,古稀之年的蘇先生提到書店的未來緩緩的說到,“繼承人不容易找,孩子們也沒有興趣,恐怕是後繼無人了”。

Please reload

遇書即緣 - 蘇賡哲
00:00 / 00:00
传承 - 蘇賡哲
00:00 / 00:00
理想 - 蘇賡哲
00:00 / 00:00

1968年,新亞書店在旺角洗衣街上的地面門店開業。

           

70年代末,蘇賡哲與友人合辦圖書公司,負責公司絕版舊書的海外郵購

1997年,蘇賡哲在加拿大多倫多開設“懷鄉書店”,而新亞書店由其母照看。

​2009年,新亞書店最終遷往西洋菜街好望角大廈16層,開始做舊書拍賣會

bottom of page